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汇编五篇】

【www.gongjing999.com--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庸》传统文化经典60堂课,感悟很深,反思很多,“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庸,待人处事采用调和折中的态度和方式谓之中庸,我从三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依道而行。什么是依道而行?如何践行依道而行?我觉得,“听话”“照做”便是依道而行的真正方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煤矿安全生产有规程,企业管理有制度,材料文字格式有规范,接人待物有道德底线,这便是“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一句标语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是我党对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应该践行的义务。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追剧《觉醒时代》,观影《1921》,除了感受到党史即一部人生这一重大感悟外,结合近些年学习过的中华优秀经典,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是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所结合的,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一定是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所关联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一定是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内容、文化底蕴去推动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奋进企业、百年企业的大势所趋,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文化战略工程,祛除内心的情绪,依道而行,用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经典思想,不断地去提升自我内心品质,不断地去提升格局境界,不断地去积蓄智慧能量,久久为功,砥砺奋进,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二、起心动念。简单的,用白话说,就是做事、去想事时,内心首先产生的某种意识念想,用佛家讲,起心动念就是“发心”,也就是六根对身外事物的第一判断和驱动自己进行各种活动时的价值取向。起心动念无形中决定着生命中的所有,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念”,夸张的说,每一个念堪比一颗原子弹,它的能量和威力让人无法想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言行,操纵着一个人的举止,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三观。正念不立,邪念必生。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叫人与人相处都是利益关系,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们应该感谢利益,因为利益,让我们与朋友、同事、客户相遇相识,但同时,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在完成利益交换或者长期相处时,应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树立高尚的道德标杆,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没有密切的交流,但却彼此心地纯正、善良、真诚,有一颗利益他人、成就他人的心,知行合一,从起心动念上、实际行动上坦然地、真诚地为他人好,久久为功,我们收获的将是一片蓝海。

三、躬耕自省。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己,以便于更好地明白自己的需求;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识别自己的走向,以便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躬耕自省是一种力量,一分钟的反思,去认识并承认自己的局限,改掉小毛病,防止大质变,去除小尘埃,洁白无瑕身。生活中,存在有很多的怨天尤人,但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自我反问,到底是大环境有问题,还是自己的格局小了,境界低了,眼界窄了,认识偏了,方法错了。叩问内心,净化心灵,认识自身之短,扬长避短而增长补短,做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无论是依道而行,还是起心动念,甚至是躬耕自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坚信,中华传统文化一定是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问题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一定是可以指引我们正确修正三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一定是真正让人心灵成长的文化。

第2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第3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4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0天的《中庸》学习已经临近尾声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自己还没怎么进入状态转眼就即将结束了,心上的成长不是特别明晰。

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主要还是我自己这一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总是有一种轻忽慢意的态度以及不够庄严的心。

首先,早上的晨读没有参加,记得《孙子兵法》学习期间,我每天都坚持5:40起床读书半小时,到了这一期,就开始懈怠了,还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忙。其实,合理安排好时间,这半个小时完全是可以挤出来的,晚上早点睡,早上5:30起床不是难事。

其次,虽然每天打卡学习听课,但总是像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正想学习,对课程的内容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笃信,有时会产生怀疑,特别是方子老师讲的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还是我自己的境界和格局不够高,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虽然这一期进步不大,但收获还是有的:通过学习,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真诚的人。百术不如一诚,真诚对待自己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与托付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戒慎恐惧,不可有轻忽慢意,心存侥幸之心;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引导自己产生好的念头;相信好人好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期待自己在接下来的《大学》学习中,和大家一起砥砺前行,能有较大进步,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第5篇: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的心得分享

本文来源:http://www.gongjing999.com/xindetihui/39028/